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后勤保障处“三全育人”实践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三全育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后勤保障处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多年来后勤保障处在校党委领导下,与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参建队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责任清单、强化工作举措,共唱育人“合奏曲”,实行“一体化构建”,将“三全育人”贯穿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五育人体系”,通过“小窗口,大育人”实现了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育人是高校全体教职工与生俱来的“天职”“本职”,充分挖掘专业术科教师、管理干部、后勤从业者等岗位的育人要素,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后勤保障处忠实践行“全员育人”要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履行育人之职、实现育人之责、彰显育人之效。
一、厚植情怀,在课程中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后勤保障处组建了劳动课教研室,承担劳动课的教学任务。经过层层遴选,选定了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实践经验丰富的5名后勤干部作为劳动课的兼职任课教师,同时也让愿吃苦、肯干事、有能力、有进取心的青年干事不断地充实到辅助教学岗位,让教研室的人才梯队薪火传递,生生不息。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抓好常规教研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经常性交流探讨,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围绕劳动品德、劳动情怀、劳动创造和劳动文化等展开。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结合学科和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育人
开展劳动实践课既是劳动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个人品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活自理意识以及动手能力,也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营造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2022学年,后勤保障处共组织劳动实践481次,18285人次参与,进行了校园卫生清洁、园林绿化、搬运桌凳、平整场地、归置书籍、整理工具等实践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我劳动、我成长、我快乐”的快乐文化。通过劳动实践课的教学,学生在遵守作息时间、个人自律、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
三、精益求精,在管理中育人
“勤于人先,乐在人后”是对后勤人最好的诠释。不管是常态工作还是假期任务,后勤人始终坚持“责任上明确,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效率上到位”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奉献意识,围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助力校园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电工、管工师傅一专多能,“你有需求,我有行动”,微信电话,即报即修,无缝对接;“小修不下线,大修不过夜”,全天侯响应,24小时在身边。雨水收集、微喷滴灌、中水利用,学校被省评为“节水型高校”。
每年利用假期,不断抢时机,优化教学环境;保质量,升级基础保障。后勤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干事参与,人人出力,大汗淋漓,汗流浃背。坚持设定“日目标”,全力做到“日达标”。对我校东、西校区自来水供水主管网及各单体分支线路进行消毒、清洗;对西区自来水主管道维修并进行回填;对下水井淤泥进行清理,并对下水井井口进行砌砖加高、回填;对供暖管道进行提前巡查、检修;完成校园内化粪池清理;组织电工对校园路灯照明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高低压配电室杂物进行清理;在雨情发生前后重点做好校园内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险情汛情巡查排查频度,做到提前预防、严密防控。
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到资产清查,物资采供、公寓用品选样之中,表达个人观点,培养主人翁精神,形成爱护公物、学生自治的行动自觉。
四、创新突破,在服务中育人
面对全校1.5万余名师生的就餐任务,膳食科精细筹划,合理确定营养结构、伙食品种和菜肴结构,正确处理基本大众口味与特色风味的关系。通过引进社会优质服务企业,形成了既有以大锅菜和小炒为主体的基本伙食结构,又有南北风味、大众小吃、种类齐全的风味档口。在餐饮领域开展“快乐‘食’光”“光盘”行动,推行“小份菜、半份菜”,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开设“暖心档口”“民族窗口”“爱心驿站”,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餐饮中心不断加强环境建设,优化就餐环境,完善多媒体设备设施,加强文化元素融合,使餐饮中心不仅仅是就餐的场所,同时变成学生学习、娱乐的新空间。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后勤保障处每学期对在校师生进行不少于三次满意度问卷调查,每学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和“金点子征集”活动,分管校长与学生和教师代表面对面座谈,听取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建言献策,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建议。开通线下投诉渠道,扩展线上投诉渠道,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切实加大了督办力度,真心实意地帮助师生排忧解难。餐饮中心开设了信息公开栏,设置了“曝光台”“回音壁”、优秀档口及优惠活动等版面,坚持做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进一步规范了餐饮中心管理行为,提高了信息公开透明度,保障了全体师生的知情权。截至今年11月,共受理师生反馈意见和投诉50余件,其中线上受理占大多数,回复率100%。坚持每月服务保障例会上进行师生投诉的汇报交流,真正做到“师生有所呼,后勤有所应”,让师生感受到科院后勤服务温暖贴心。
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以来,面对属地突发严峻疫情形势,餐饮从业人员突然被封控在校内。对他们而言,“家”是临时腾出的库房,“床”是压实的硬纸板,是堆起的铁皮柜。特殊时期,他们心里有爱,眼中含光,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关怀的脚步;深冬的严寒,冷却不了一颗火热的心。纵使脏污满衣襟,身力乏倦,点点微光,但依旧目光清澈,内心赤诚,汇聚成抗疫“星河”。“痛在她身,疼在吾心”,学生自发组织被褥捐献、感恩回馈,他们长大了!
水工、电工、保洁、食堂阿姨,公寓管理员,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岗位,引领和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学生们乱扔垃圾的习惯明显得到改善,他们会自觉地将垃圾放置在规定的地方,也会自发自觉地早早起床打扫环境卫生,与此同时对校内的环卫工人态度也由原来的躲闪鄙视转变为理解同行。
五、润物无声,在环境中育人
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净化、绿化、亮化”水平,推动校区主题化特色化设计与建设,雕琢校园每一处建筑、走廊、绿地、广场、道路,打造高雅优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优美育人环境。现已基本建成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绿色生态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些美景为师生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质舒适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成果得到太原市园林局充分肯定,并荣获“园林式单位”等荣誉。
净化。“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门前“三包”“弯腰行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垃圾分类的做法率先引领山西高校垃圾清运,山西经济网进行了宣传报道。
绿化。完成校园开放日环境氛围营造,设景点、自育苗500余盆。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湖池长廊假山一应俱全,芳草如茵、绿树如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绿色生态校园逐步成型,获省级“森林单位”荣誉。
亮化。夜间的楼体、楼顶、体育场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学生们在路灯下、体育场内健身、运动,释压、娱乐,既点亮了心灯,又照亮了前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后勤保障处将继续以斗志昂扬的精神和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服务育人水平,打造后勤“三全育人”格局,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和“育人无处不在”,打造平安、高效、文化、节约、清廉“五型后勤”,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上一篇:省级防疫先锋----王伟